从饿了么改名,看懂什么叫「能力错配」


从饿了么改名,看懂什么叫「能力错配」插图

饿了么改了个名,闹得沸沸扬扬,我觉得从改名这件事情里面可以提取一个很重要的观察。

要知道饿了么从来都不是一个外卖平台。

饿了么是一款解决终端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产品,美团也同样。饿了么的核心能力,是匹配需求、货物和运力,并能撮合在一起 30 分钟内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

饿了么从诞生起,就是在培养这种能力。

而之所以做外卖,是饿了么基于核心能力所延伸出来的最高频的场景,只有大量的需求才能快速地叠加手感,推动飞轮迅速转动。

当年外卖大战中死去的平台,在今天看来,绝大多数是因为能力的错配,而做不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可见,产品本身的价值,是极度依赖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所以说,饿了么改名为淘宝闪购,淘宝的核心能力与饿了么高度契合,换个名字并没什么不妥,也不值得被过分解读。

把上面的这个观察落地到所有想做「一人企业」或者「独立开发者」身上,就可以被当成一面镜子,看清楚很多潜在的问题。

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就在投机:看到什么火就跟风着去做。自媒体火,就去做自媒体;别人做小红书能赚钱,就转投小红书。核心的驱动因素是 fomo,具体做这些事情跟自身能力有没有关系,并没作为一项关键思考,保持着一种「别人能做成那我也行」天真的愚蠢,以至于最后一点手感也没积累下来,就顺手把责任推给概率,说做事的成功率太低了。

之前有写过一篇独立开发者特别喜欢自嗨的文章,有提到过,不论是做产品,还是做「一人企业」,一定是基于能力的延伸,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一定是在不断加强核心能力。

前面说到的手感这个词,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有很皮毛地带过,说白了,为什么别人能行而你不行的关键就是手感不足。

身边的人每天都在摄入相同的信息,可为什么就有人能得出不同的思考?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获取的信息源有很大的差异,而是他积累了很多「手感」,就能看透信息背后的事物。而当你试图去学习、去理解这种「手感」时,就会发现根本找不到,即便是最聪明的AI也无法给你提供「手感」。

因为手感是一种基于核心能力的隐形延伸,只存在于自己的心里,它是无法被表达、无法用文字和图形展示出来的知识。冰山模型就很适合对于手感的描述,所能被看到的能力下面是数倍于显性能力的手感。

你看到的无数的外卖小哥、小哥手机里的提示,都是饿了么的手感。

天天都被说烂的复利,通俗来说就是手感的累加。

很多人其实都是在做填空题,我要做xxx,这个xxx是来自于别人成功的故事,在脑子一热就跟风去做。从上面的观察来说,更重要的是做好选择题,自身是否具备能力,能力与所做的事情能否相关,手感是否在不断的累加,才是做好选择的关键要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