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稍后读」应用 Pocket 在前几天宣布了关闭服务的通知。

他们说:
人们对于网上内容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我们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更加符合用户当前习惯的方式上面。
去年十一月,开源的稍后读工具「Omnivore」被一家 AI 公司收购时, Reddit 上面就看到不少关于只能收藏网页是不是太单一的讨论,没想到的是下一个撑不住的竟然是 Pocket 。

前几天我在 X 上看了一张图,是 Stackoverflow 的月提问数量的图表。做技术开发的对 Stackoverflow 应该不陌生,所有遇到的疑难问题,在 Stackoverflow 上都能找到答案,在 AI 出现之前可谓是技术开发最热门的论坛了。
然而这家极高质量的网站在 ChatGPT 上线之后,提问数量断崖式下跌,并不是因为用户讨论的的质量不行,而是 AI 能在极短时间内给出答案,压缩了信息筛选阶段的时间。同样的,人们遇到问题已经不再喜欢用 Google , AI 的深度搜索功能,直接过滤掉广告和不符合预期的内容,并在短短几秒内整合大量的信息,然后结构化输入内容。
稍后读工具为什么会在短短一年内,两家极具著名的公司会相继放下业务,根本上也是因为用户需要的不再是网页文章内容,用户搜索信息目的是解决问题,恰好 AI 能够既高效又精准地达成目的。
当信息的媒介发生了转移,之前是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会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保存下来,用户真实的需求是读完并且能获取到有用的信息,现在人们不再需要保存下来再去阅读的这个分裂成两段的过程, AI 在几秒内就能“读完”。
在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到,用户对及时性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外卖配送更快、希望短视频更短更刺激、希望网上下单后能更快拿到、希望能更快速获得有用的体验 … 用户对时间效率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效率越高的产品自然就能获得优势。自然,用户对稍后读这种无法实时获取文章内容的产品使用频次就会越来越低。
忘了是谁说过一句话:「所有的产品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这句话背后除了时间效率之外,另一层逻辑依然没有离开「媒介即信息」这个朴素的道理,AI 作为全新的媒介,会重新塑造信息的结构。正如 Pocket 官方所讲到的,接纳 AI 重新思考自身的能力结构,并在这个时代中迭代出新的产品。
我们在产品研发层面的决策是让能够用更好的产品塑造互联的未来,同时,我们也需要衡量潜在的时间、资源投入能否产生更大的效用。
–> END
我准备做「独立开发方法论」付费专栏的延伸服务,想在付费订阅超过60人后构建读者社群,具体的社群主题正在构思,目前还有可以6个空位。

如果你喜欢本专栏,可以点此留下你的邮箱,与 573 名朋友一样,每一份我都会投递到你的邮箱中。或者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与其他 6000 多名朋友一起「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