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人的能力总结为一个名叫「N+1」的模型,其中,1表示所具备的核心能力,N 表示模块能力。

这个模型,我在无数的思想中都有看到过。
要理解其实很简单,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核心能力是能将事情的核心逻辑抽象出来,当我选择辅助以编码、数据库设计能力的时候,我就可以运用代码来实现我的抽象;当我选择辅助以实际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时,那我就可以通过文档将这种抽象跟团队沟通。这也意味着我可以通过能力模块来实现不同的职业身份。
从根本上来说,我的核心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用能力模块拼接组装,构建出不同的能力。当 N 足够多的时候,我就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各种事情。
我一直以为,这个模型是作为人所特有的,直到看到了 Claude 发布的 Skills,AI 也开始了模块化自己的能力。

在 Claude 官网是这么说的:
Skills 是一个集合了指令、脚本和其他所需资源的文件包,Claude 可以在特定的任务中动态加载所需要的能力,Skills 告诉了 Claude 如何完成特定的任务而不需要每次需要时都重复说明。
Skills 的出现,意味着 Claude 会作为核心能力,通过组装能力模块的方式,实现了与人类类似的能力模型。
在 Skills 发布后,不少人还不理解 Skills 跟 Rules 与 Prompt 有什么区别,我举个例子来看看其中的差别:
当你有件事情脱不开身,同时又有别的事情很紧急的时候,你安排下属来做就一定会千叮咛万嘱咐,这个是 Prompt。当下属是从别的部门借调过来的时候,你还需要说明项目的背景和你的一些要求,这个是 Rules。而当你在处理工作中,发现传来的文档有非常多分散的数据,你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做出数据模型预测了明天的订单量,这个是 Skills。
在此就将 Skills 翻译为「能力模块」吧。
通过与能力模块的拼接,AI 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拓展能力。
早期的 AI 是完全做不到知行合一的,只会通过聊天的方式,告诉你一些很不切实际的方案,因为 AI 自己不需要实际执行;过去 AI 只能给出方案,但无法验证方案能否落地;现在借助 MCP 的多工具协同与 RAG 的知识回调,AI 已经能在现实中完成一整套知识的闭环;而现在 AI 完全能够做到「感知 – 理解 – 执行」的闭环,通过模型的核心能力,加上 MCP 和 RAG ,再结合「能力模块」就能很好地提出方案,在你的同意下按照方案执行。

此时,人与 AI 究竟还存在哪些差异,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回归到人最基础的「N+1」模型中,人的核心能力是应该是无法被替代的。
即便是 AI 具备全世界最前沿的科研能力,但 AI 无法成为我的「手感」。前文我也有提到过,「手感」是无法被表达出来的,而 AI 只能依赖可以被显性化的知识。就如同代码跑不起来,下意识地我就能猜到可能是哪里出问题,而 AI 目前还只能通过检索日志、编写测试用例的方式做排查。
因此,AI 只能是我的「N+1」模型中的其中一个 N,成为我的「能力模块」,在我需要时,通过我的「手感」来让 AI 给我规划可执行的方案,同时我的「手感」也会告诉我 AI 的方案究竟可不可行、能不能落地、落地有哪些阻碍等等,毕竟太多在暗处流动的知识,是 AI 所无法学会的。
🔚